近日舉行的第八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圍繞文化遺產的當代轉化與創新展開深度對話。作為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本屆文博會特別關注數字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保護與傳播路徑,強調科技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是讓非遺“活”起來的關鍵力量。

各位學者專家在9月22日的“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意產業知識共享論壇”中展開深度對話,合力奏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華彩樂章。《澳門2049》總策劃廖穎琦女士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非遺傳承的新路徑:科技、演繹與跨時間傳播》的主旨演講,以其前瞻性的視角和創新性的實踐案例,引發了與會嘉賓的強烈共鳴和熱烈討論。

論壇共識:非遺保護需科技賦能與活態傳承
各位專家學者們在論壇中共同探討數字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與創新傳播,有觀點提出:守護是根基,確保文化基因不滅;傳承是路徑,推動文化血脈流動;創新是引擎,借助科技與創意激活生命力;宣傳是翅膀,通過大眾事件擴大影響力。數字化技術正是串聯這四個維度的關鍵,能將非遺從“博物館式”保存升華為社會性的文化實踐。

《澳門2049》項目正是這些理論探索的具體實踐。作為論壇中來自文化產業一線的代表,廖穎琦女士以《澳門2049》項目為例,分享如何將學術理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公眾體驗。她指出:“非遺傳承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探討或博物館式的保存,而應通過科技與創意,讓其‘活’在當下、觸達人心。”項目首創的“非遺馬拉松”打破了傳統的概念,通過直播接力,以輕量化、強互動的宣傳方式重構了文化傳播的邊界。

突破時空:數字技術重塑非遺傳播方式
《澳門2049》駐場演出在美獅美高梅劇院里,完成了一場非遺+科技的共融實驗。二者并非對立,而是共同編織了一場共創、包容的視聽盛宴。駐場演出從去年12月中旬上演,直到現在傳播量已經超過20億。演出既深邃于東方文化的意境,又暢通于國際通用的審美語言,成功消解了文化的隔膜,讓古老的非遺脈搏在當代舞臺上與全球觀眾達成情感共鳴,和諧律動。

澳門這座中西文化熔煉共生的城市,也為《澳門2049》注入了天然的包容基因。項目以澳門為活水源頭,汲取非遺養分來講述中國故事,讓包容不再是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體驗。美獅美高梅劇院則化身為一間開放的“文化會客廳”,其國際化屬性完美呼應了“傳統即未來”的愿景,成為非遺從容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廖穎琦女士在演講中深入闡釋了《澳門2049》項目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打破非遺傳播的時空局限。"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時代。《澳門2049》通過數字技術的創新表達,證明了即使遠隔千里,人們也能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深切體會到非遺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該項目運用機器人、空氣動力飛紗等前沿科技,成功打破了傳統非遺展演的時空限制。這種突破不僅改變了非遺的傳播方式,更重新定義了文化傳承的可能性,讓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體驗到無限的文化內涵。
非遺馬拉松:創新概念引領文化體驗革命
《澳門2049》項目首創的"非遺馬拉松"概念成為論壇關注的焦點。2025年9月9日舉辦的"《澳門2049》非遺馬拉松"直播活動,項目通過一場直播接力,將中國多個地區的非遺項目與沉浸式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嘗試為觀眾打造一場獨特的文化體驗。這種嘗試旨在突破傳統非遺展演的局限,探索非遺在當代社會傳播的新路徑。

這場持續80分鐘的文化盛宴,通過參與人數300+的直播接力,多機位呈現演出盛況,實現了數字年代跨越12500公里的文化之旅。并獲得了3000w+的觀看量。

這種創新模式通過科技手段將非遺項目轉化為可觸、可感、可共鳴的多維體驗,實現了非遺保護從學術理論到大眾傳播的有效轉化,為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成功范本。
創新表達:跨文化傳播的創新范式
《澳門2049》匯聚了多國創意團隊,融合東西方美學精髓,創造出一種跨越文化壁壘的全新藝術語言。這種創新表達不僅保留了非遺文化的原真性,更使其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獨特魅力。這種創新實踐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文化創新,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創新范式。

項目在吸引年輕群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許多年輕觀眾反饋,通過這種創新形式,他們第一次發現非遺文化可以如此生動有趣,從而自發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這種創新模式成功實現了傳統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破圈"傳播。
合作共贏:開創非遺傳承新路徑
敦煌文博會的舉辦與《澳門2049》的實踐共同表明,非遺創新需融合學術研究、科技應用與市場活力。正如學者所言,非遺的當代價值在于“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播“。不僅為傳統文化注入生命力,也為全球文化守護提供“中國方案”——一種既能扎根歷史,又能馳騁數字時空的新范式。
關鍵詞: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造成8000余人喪生;為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