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今年工作任務,著重強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推動經濟社會向綠色轉型,由此鹽堿地改良利用再次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天津市委會秘書長周潮洪針對濱海地區鹽堿地利用提出極具建設性的建議。她指出,蘆竹作為一種適應鹽堿地生長的作物,不僅能改善鹽堿地生態環境,還能有力推動區域生物質清潔能源發展,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天津正以多倍體蘆竹為關鍵突破口,深度挖掘其多元價值,在生態建設、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等領域邁出堅實步伐,成為一條獨具特色、可借鑒的“天津經驗”。
上游發力:原種改良引領減污擴綠新路徑
為攻克蘆竹適應鹽堿地這一難題,天津眾多企業與高校齊心協力、深耕細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其中,天津瑞恒茂集團表現尤為突出,成功培育出多倍體蘆竹 “綠州一號”。這一品種產量遠超普通蘆竹,能在更為鹽漬化的土地環境中茁壯生長,抗逆性極為出色。經檢測,其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含量高達 86% 以上,含碳量大于 46%,如此優質的成分特性,為下游產業的高值化應用筑牢了堅實的轉化根基。
在種植環節,蘆竹全產業鏈技術研究中心緊跟科技前沿,推動鹽堿地改良向資源化、自動化、智慧化加速邁進。中心成員之一瑞恒茂研究院,創新研發的鹽堿地六步聯合立體改良工藝,集成了先進設備、智能平臺以及由廢棄物再利用制成的低成本改良材料,結合能源植物蘆竹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特性,有效降低改良綜合成本,大幅提升種植效率與質量。據相關報告數據顯示:運用該技術在濱海鹽堿地種植蘆竹,第二年畝產干物質可達 1.27 噸(含水率 32%),第三年畝產干物質提升至 3.15 噸(含水率 32%),可確保達產畝產干物質穩定在 4 噸及以上。這不僅顯著改善了鹽堿地生態環境,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有力推動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
下游拓展:多元應用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蘆竹多元化產品在化工、發電、供熱、交通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正成為天津綠色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在發電領域,蘆竹替代煤炭進行摻燒,成為降低碳排放的有力舉措。國家電投能研院在百萬千瓦機組上的成功實踐表明,蘆竹摻燒比例可達 25%,且燃燒過程穩定,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為電力行業的低碳轉型提供了可行方案。在供熱領域,蘆竹生物質燃料正嶄露頭角,成為未來可持續熱源的優先選擇。它不僅環保無污染,燃燒過程幾乎不產生硫、磷等污染物,還能為企業節約 10% 以上的蒸汽成本。
交通領域同樣迎來了生物質發展的契機,蘆竹經深加工制成的綠色甲醇、乙醇、航煤等,為運輸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入強大動力,更為航空業燃料綠色化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從生物制造方面,蘆竹化工更是開啟了材料創新新篇章。它能夠替代傳統糧食秸稈制造生物基塑料、紡織品、地膜等,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有效解決 “白色污染” 環保問題。
當下,天津市環境治理業商會正積極發揮紐帶作用,匯聚高校、協會、企業等各方力量,全力推進天津鹽堿地改良種植蘆竹實現雙碳的產業鏈搭建,將蘆竹種植作為實現生態價值高值轉化的關鍵抓手,既破解了能源難題,又切實改善了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與減排目標的良性互動。正如環境治理業商會會長林洪新所言:“蘆竹不僅是綠色燃料的重要來源,更是我們實現能源轉型和生態保護的關鍵紐帶。”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力奔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背景下,建設“蘆竹礦山”將為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寶貴的 “天津經驗”,為探索天津建設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園、氫基能源基地樹立全國典范。
關鍵詞: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造成8000余人喪生;為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