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經濟數據與社會現象指向全球經濟動蕩、傳統理財收益下降、社會養老焦慮加劇,值得人們重視與警惕。
6月初,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警告稱,全球經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幾乎同時,全美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掌門杰米·戴蒙警告投資者:要為經濟“颶風”做好準備。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為投資者創造收益8800億元。這8800億元為近年來的最低數值。行業人士提示:未來幾年,無論規模還是收益率,銀行理財難有較大突破和特色。
國內媒體近期也紛紛發布“年輕人哄搶養老理財產品”相關文章。“30歲碩士存夠100萬辭職到云南養老” “上海80后丁克夫婦存了300萬后決定提前退休”等詞條被送上熱搜。據媒體報道,泰康旗下的養老保險產品最年輕的客戶僅有21歲。
金融數據背后,是每個個體命運的沉浮。在洪流中,想要保障個人收益,從容、體面老去,需要具備哪些風險意識?要探索人生更廣闊的可能性,應如何制定框架與目標?又該如何科學配置資產以保障目標落地?
6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金融MBA項目舉辦的“教授公開課”上,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閻志鵬發表題為《你會有錢幸福生活X+20年嗎?》的演講,分享了他的研究、思考、實踐成果。
01
中國養老現狀
據閻志鵬觀察,中國存在“未富先老”現象,中國于2002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2002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超過7%;2021年,該比例超過了14%;2023年,該比例約為15%,愈發逼近國際對于超級老齡社會(比例超過20%)的定義。
中國社會或面臨較大的養老金缺口。權威數據在2020年預計,在未來5-10年,國家提供的基本養老金大概有8-10萬億的缺口。
我國目前養老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基本養老保險,主要包括職工養老保險和居民養老保險,提供最基本的保障;第二支柱是由企事業單位發起,由商業機構運作的職業養老金;第三支柱則為居民個人自愿購買的、由商業機構提供的個人養老金。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發展尚未成熟,覆蓋人群相對有限。
具體到個體,從長期投資來看,個人養老也將面臨四大風險——長壽風險(即不清楚自己能活多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能會比想象中更長壽)、資產波動風險(不知道未來資產價格如何變動以及何時變動)、老齡通脹風險(不知道針對老年人消費的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未來價格)與總成本風險(不清楚未來和投資相關的各種費用和稅收究竟是多少)。
其中,資產波動風險值得重點關注,在臨近退休時尤為關鍵。養老與財務觀念應盡早培養,同時有意識地延長工作年限。
02
建立自己的財富配置框架
在閻志鵬看來,如果說,人們的最終目標是在退休時實現財富自由,那么在未來漫長的幾十年中,同時存在許多中長期目標要達成,包括贍養父母、買車買房、供養孩子教育等。這些中長期目標將鑄造起財富堡壘。而想要實現以上目標,需要將股票、債權、基金,以及應對債務,購置保險全面納入框架,建立自己的財富配置框架。
對應心理學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三大類需求(基本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閻志鵬基于現有研究,建議——對于一般人而言,人生有三重目標:保障性目標、中長期目標、夢想目標,并給出了對應投資方法建議。
閻志鵬建議,針對實現保障性目標,可以選擇儲蓄、貨幣基金等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資產。收益預期應參照無風險利率,或最低風險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貨幣基金收益。一般財務規劃師會建議配置3-6個月保證基本生活的應急基金。有些人則需要準備更長時間的應急基金,具體時間和金額視個人及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同時,還需要配置醫療、財產、人壽、失業等保險。對于保障性保險支出,不宜有任何收益預期。
針對中長期目標,比如要高概率實現養老、購房、供養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則需要善用股票、債券、商品等金融市場工具。收益預期應參照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的長期收益率。因為此類資本市場的長期收益率確信度較高。
針對夢想目標,需要投資無形資產,動用高風險+杠桿。然而,需要有的心理準備是,有本金大幅甚至全部損失的風險,而且夢想目標可能不會實現。
長期投資收益來自三塊——資產配置、擇時、選券。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戴維斯文森曾經針對美國個人投資者提出建議,建議長期投資遵從三個準則,即以股票為主、堅持多元化、對稅負敏感。其中,多元化包括多個維度,一是投資資產要多元化,覆蓋股票、債券、商品、房地產、黃金等;二是區域多元化,包括本國股市、美國股市、歐洲股市等;三是幣種多元化,包括人民幣資產、美元資產、歐元資產等;四是時間節點多元化。每種資產類別至少占5-10%,但不能超過25-30%。
據閻志鵬分享,行為金融學家伯納吉教授(Shlomo Benartzi)研究發現,相較于單純指導如何購買股票、債券、基金,為人們提供包括如何處理儲蓄、債務和保險等在內的整體財務指導,其價值是巨大的,這種全方位的建議每年提供的價值相當于個人養老賬戶財富的7%。
03
配適中國人的投資方案參考
針對中國人的投資,閻志鵬建議可以投資包括中國股票、美國股票(QDII)、其它國家股票(QDII)、房地產、黃金、中國長期國債以及中國中期國債/政金債等大類資產。具體比例需因人而異。
閻志鵬建議,一種中長期投資策略是:保持風險資產配置不變,每離預期期限近一年,賣出一些風險資產,購買低風險資產。
同時,要注重資產再平衡。即采取行動讓當前的資產配置比例和設定的目標配置一致。一般來說,需要每年至少做一次再平衡,每個季度做一次更佳。
耶魯捐贈基金采用的便是此類再平衡策略。在一些年度中,再平衡為他們帶來的收益甚至超過幾千萬美元。個人也需要具備這樣的認知與行動力。
04
財富自由與人生終極目標的關系
在公開課的最后,閻志鵬分享了他從近期讀的一本書(中文譯名《死后歸零》)中得到的,關于財富自由與人生終極目標的關系的啟示。
閻志鵬認為,很多人都誤以為,長期投資的目的在于財富最大化,但是忽略了,財富最大化背后指向的終極目標,是最大限度提升積極生活體驗。
《死后歸零》作者認為,當人類死亡,離開世界,不會帶走任何外物,可以考慮將財富用來提升自己的人生體驗。要獲得積極的生活體驗,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有錢、有時間、身體健康。相對于財富積累期的年輕時,與身體狀況走下坡路的老年期,中年可以讓三個條件相對均衡。
投資體驗,將會收獲“回憶”。而回憶也是有分紅的。這種回憶可以與子女重溫,進行分享與共情,其帶來的價值,遠遠比單純積累物質財富更有分量。
關鍵詞: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造成8000余人喪生;為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