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圣人處下”是一種非常深遠且陰柔的智慧,對于身處于競爭激烈、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的現代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追本溯源,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圣人處下”的本源意思。《道德經》第66章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故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根據《老子指真》的注解,這段話的白話譯文如下:
江海之所以能匯聚百谷而稱王,是因為它們善于處在更低下的位置,因而能夠成為百谷之王。所以圣人要處于民眾之上,必須以言辭向民眾表示謙下;要處于民眾之前,必須將自身置于民眾之后。因此圣人能處于民眾之上而民眾不感到沉重,處于民眾之前而民眾不感覺妨害。所以天下人都樂于推戴他而不感到厭煩。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回歸到《道德經》的真正意涵,我們要了解《道德經》中所有提到的“圣人”指有道行修養、無私無欲,肯為天下百姓無私奉獻的執政者,而不是出世的逍遙者或高不可攀的神圣。
如第66章《道德經》所說的,江海因其位置處下而能匯聚百谷溪流而為王,以此為例,說明執政者身處高位,更應該言辭態度謙下,不讓百姓感到有壓力或壓迫;有名譽、利益就應該讓給老百姓,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后面,不讓百姓感到有妨害。如果這樣,百姓就會不知疲倦地擁戴執政者,治理就會非常成功。最后一句“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更進一步說明圣人與世無爭,所以任何人都無法與他們相爭,他們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中的《道德經》版本以安倫教授出版的《老子指真》中的版本為準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是語錄體,雖然上下章之間一般沒有邏輯關聯,但其理念、思想和觀點在其他不同的章節里一般都是有相應論述的。所以如果我們對某些章節和字句不理解或者需要深入理解,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聽那些所謂的大師們怎么解釋,而是通過《道德經》其他的相應章節來得到解釋,這樣才能辨明老子的真實意思。
例如,《道德經》第17章講,“太上,下知有之”,就是說最好的執政者下邊老百姓只知道大概有那么個人,所以當然感覺不到受他的壓迫或壓力,這就叫“處上而民不重”。可以看出,這兩章互為解釋。
又譬如,《道德經》第61章最后一句話,“大者宜為下”。第61章雖然講的是大國和小國的關系,認為大者即大國更應該謙下。大者可以是大國,也可以是大人物。作為執政者的圣人是大者,那么就更應該為下,這是老子一貫的觀點。不管是老板、首長、君王、總統,位置越高,就越應該表現謙下,這就叫大者宜為下。
謙下還是最高明的用人之道。第68章說“善用人者,為之下”,就是說善于使用發揮下屬能力的人,不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而是以謙下的態度對待下屬,這樣才能獲得屬下發自內心的擁戴和配合,充分發揮其才能。對于地位處上需要用人成事的人,無論是執政者、老板、上級,學會這點都極為重要。
如本章所講的,江海因其位置處下而能匯聚百谷溪流而為王,與《道德經》第8章所講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害,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的道理是相通的。什么叫做“處眾人之所惡”呢?即:居于眾人都不喜歡的低下的位置。水往低處流,從不與人爭高下、爭利害,所以最近似于道,具有道的德行。圣人要效法道,最好的辦法就是效法水。道無形無像,是不可言、不可描述的,所以老子找了一個有形世界中看得見、摸得著,最接近于道的“水”作為效法對象,從而擴展到做人七善,其實所講的處下不爭的“水德”,就是道法。
不爭是老子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不爭有什么好處?如本章所講的,圣人不爭,就沒有任何人能與他爭起來,他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第8章還說,“夫唯不爭,故無尤。”無尤就是沒有怨咎。爭可以是爭論、爭斗、爭搶、競爭,甚至戰爭。人和人之間相爭,至少是在抵消消耗自己的力量,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禍患,重則兩敗俱傷,甚至可能導致自己的滅亡。事實上,不爭有三大好處:首先是不留怨咎憂患;其次是不自我耗損、不蹈危險;第三是不爭反而能完勝。如《道德經》第73章所說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這正是執政圣人效法的大道。
第66章對于哪些人最有價值?首先是執政者或者官員。通常來講官民關系是非常難以處好的,原因就是做官的人大多高高在上,官架子十足,所以與民眾的關系總是很緊張。我們中國人原來是非常講究謙下的。《道德經》中就說“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所謂侯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執政者。他們稱呼自己孤家、寡人、不谷,乍一聽來以為是高大上的稱呼。其實孤家就相當于孤獨的老人。什么是寡人?女的叫做寡婦,男的就叫寡人。什么是不谷?不谷就沒有德性,缺德。這些都是自我謙下的表示,就是老子所說的上位者必以言下之。上位者應該放低自己的身段,這對于執政者或者官員如何處好與民眾的關系是非常有用的指導。
“圣人處下”的智慧對于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具有比較高的價值,比如企業主、經理、上級領導等。社會地位越高,就越應該謙下,越應該放下架子,這是與下屬搞好關系、獲得擁戴的最有效的辦法。地位高的人往往以為擺足架子才能有權威,下級才能聽話配合。殊不知對下屬謙下才是最行之有效的上下級關系模式。態度謙下才能讓下屬心悅誠服、關系融洽,下級也才能更加配合上級完成任務。這是在上位的人能夠學到的一種智慧。
“圣人處下”的智慧對普通人有什么價值呢?普通人同樣可以從中學到處人之道,獲得謙下之益。中國古人以謙下為美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稱呼自己為在下,稱呼自己的妻子為賤內,稱呼自己的兒子為犬子,這些都是謙下的表示。如果現代人都能這么謙下,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更低一些,而不是自視過高,強勢逼人,那么人際關系一定會很好相處,社會一定會更和諧安詳!
作者簡介:安倫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發展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涵靜書院副院長,中國宗教學會副秘書長。

關鍵詞: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造成8000余人喪生;為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