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場配方奶粉供應危機席卷美國。
起因是4名嬰兒因食用疑似受污染的配方奶粉患病,其中兩人死亡。在涉事工廠廠房多處檢測到某種罕見但危險的細菌樣本呈陽性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關閉工廠,涉事公司于2月17日宣布大規模召回數款配方奶粉。由此引致全美“奶粉荒”。
事后各方尋找事故原因,美監管不力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據媒體報道,FDA早在2021年10月就接到問題奶粉舉報,但直至12月下旬才聯系舉報人,2022年1月31日才對涉事公司位于密歇根州的工廠進行檢查,而召回疑似問題產品則是在2月17日。
這中間,隔了將近半年。對此,許多網友評論“很難想象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中國”。
的確如此,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建立全球最嚴監管體系。
這是因為嬰兒配方奶粉太特殊了——其質量安全關系嬰幼兒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關乎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未來。
也是因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度讓中國乳業遭受嚴重打擊。全行業痛定思痛,歷時數年整改提升,將“質量”二字奉為圭臬,為嬰幼兒配方奶粉筑牢安全底線。
今年5月發布的《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顯示,2021年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抽檢合格率為99.88%,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抽檢合格率為100%,是34類抽檢食品中合格率最高的。
由此可見,我國以“零容忍”態度打造的“全球最嚴”嬰配粉監管體系,成就了“接近滿分”的安全水平。
配方注冊制高筑準入門檻
經過長達 5 年的研究醞釀,“史上最嚴”的嬰幼兒配方食品新國標于2021年3月發布,2年過渡期后,將于2023年2月正式實施。
新國標凸顯“中國特色”,字里行間體現出我國對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的把控力和引導力。也為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二次配方注冊立起了新的“風向標”——產品研發要“量體裁衣”,這里的“體”就是中國寶寶體質。
以政策制度持續倒逼企業提升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中國一直不走尋常路。
奉質量為圭臬,在配方備案制和注冊制之間,在追隨“國際范兒”和打造“中國方案”中做選擇,我們選擇了后者。
以美國為例,《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規定,取得生產許可的生產商如需推出嬰幼兒食品新品,只需在上市銷售前90天向FDA遞交意向通知書,進行產品描述,解釋為何定為新產,標注配方成分及變更情況、說明加工工藝變更內容等。
簡言之,以有生產資質為前提,企業要“上新”或者“升級”,通報行業主管部門即可。
我國則首創了嬰配乳配方注冊管理制度,至今仍是全球唯一施行配方注冊制的國家。
2016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嬰幼兒配方乳粉將參照藥品管理”,要求企業不僅要保證配方安全、科學,還要確保原料、工藝、檢驗等安全,對企業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檢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策落地,一半雜牌被淘汰,我國嬰幼兒奶粉品牌“雜亂多”現象得以改變。2016 年前,我國有超過2000 個配方, 截止2020 年底,這一數字下降到了1311 個,其中,中國境內企業注冊配方 992 個。
隨著新國標和二次配方注冊的實施,必將開啟新一輪的“淘汰賽”,留下來的品牌都是研發能力出眾,生產能力過硬、檢測能力可靠。
全面“體檢”夯實過程監管
美國奶粉事件發酵的過程中,曾有媒體報道,2020年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FDA取消了數千項常規的工廠檢查,而對涉事工廠的檢查,時間跨度長達兩年多,從2019年到2021年7月。
2021年7月的檢查中,FDA發現這家工廠存在積水和衛生程序松懈的問題,但卻沒有發出正式整改警告。
關停涉事工廠后,美國官方表示,FDA知道停工會加劇奶粉供應危機,“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那里的衛生條件差”,“令人震驚”且“不可接受”。
監管之殤帶來的苦果,美國的消費者至今還在“埋單。”
中國近年則建立了全面的監督檢查體系,有效確保對嬰配粉的監管常在線。其中,體系檢查是一項對企業的生產許可條件保持情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檢驗能力的全面“體檢”。
2014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啟動了針對國內所有嬰幼兒乳粉生產企業的體系檢查。3年內,國內108家嬰配粉生產企業全部接受了檢查。
這是新一輪的大浪淘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7月,有19家企業被責令停產整改,后續經過整改后已恢復生產;有10家企業被立案查處;有2兩家企業被吊銷生產許可證;有4家企業主動注銷生產許可證。
如果說配方注冊考驗的是企業的能力,而體系檢查則是檢驗企業的“良心”。經此一役,仍能留下來的企業,便是既有能力,又能堅守初心者。
月月抽檢守牢“出口關”
此外,我國監管體系中的另一個“全球唯一”是“月月抽”的抽檢制度。
2016年2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品的監管、抽樣檢驗,從季度抽樣檢驗改成“月月抽檢、月月公開”。 抽檢不合格,就會被全國通報,一年之內出現兩次不合格將被吊銷配方注冊證書。
目前,我國對嬰配粉的抽檢已經實現了“雙覆蓋”,即對所有法規要求的項目進行全覆蓋,對所有嬰配粉企業進行全覆蓋。這最大程度的杜絕了行業內生產經營不合規等情況的發生。
與此同時,信息公開化逐步提高。自2015 年開始,“負面清單”會詳細報告不合格嬰配粉的廠家、批次、指標、超標程度、處理辦法并附上參考標準及說明。
對違法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也在不斷加強。2021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告,多款進口品牌的1段奶粉(0-6月齡)被檢出香蘭素超標,被罰款數百萬元,最高的近千萬。
最嚴監管,換來的是最好的安全水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2014~2021年,國家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抽檢合格率從98.3%提升到了99.88%。
如今,我們有底氣說:國產嬰幼兒奶粉是最安全的食品。
企業加碼:要把空氣也“管”起來
國家“最嚴監管”之下,中國嬰配粉企業亦不斷加碼質量安全,筑牢安全底線。
以飛鶴為例。作為領軍企業,飛鶴一直視質量為企業的生命線,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質量不能為任何事讓路”的質量管理理念,并以此為指導,以全球最高標準、最好做法建立企業的質量控制體系。

飛鶴工作人員身著連體工作服作業
“奶粉的質量控制非常復雜,涉及到原輔料、配方、工藝、生產的各個環節,我們以ISO9001和FSSC22000為基礎,融合了全球各個行業優秀的理念和做法,形成了飛鶴國際化的質量管理體系。”飛鶴質量管理部高級總監羅華蓉介紹道。
比如在微生物控制方面,飛鶴就借鑒了制藥行業的做法,以“制藥級”標準進行生產環境的管理。“制藥行業的微生物控制起步早,已經形成了成熟、系統的管理方法和控制體系,尤其是預防為主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飛鶴中心實驗室負責人劉英濤說。
環境管理中,通常國家只要求對環境中的沉降菌、浮游菌進行監控,“而我們要求把空氣也管起來,對所有與產品接觸的壓縮空氣及其他氣體,都進行監控。”飛鶴甘南工廠的生產經理李楠解釋道。具體來說,就是采用高效空氣過濾系統,有效阻隔0.5微米以上的各種微粒和細菌。
對于腸桿菌科的檢測,一般指導性文件都是用定量方法去評判環境是否受到污染,但飛鶴則采用定性的方法去衡量生產環境,這在行業內是對環境質量從未有過的嚴格標準。
“打個比方,家庭裝修要檢測甲醛,定量方法就是要求甲醛不能超過一定的標準值,但采用定性方法就是要求不能檢測出甲醛。”劉英濤解釋道。

飛鶴研究員正在進行樣本檢測
近日,在飛鶴組織的奶粉新國標專家研討會上,其首席科學家蔣士龍表示,“就如同剛才各種專家提到的國標是門檻,飛鶴要‘進門檻上臺階’,以更高標的標準要求自己。”以飛鶴為代表的中國嬰幼兒奶粉頭部企業對品質的求索之路,從未停止。
從“史上最嚴”新國標和“世上最嚴”監管體系起步,國產奶粉向上之路,高不封頂。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世衛組織: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 造成8000余人喪生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8日通報,迄今世衛組織收到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萬例,造成8000余人喪生;為遏...